邓卫
◎摘要 善用“大思政课”,需要不断深化对其出场逻辑、核心要义和形态特征的理论认识;抓住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这一关键,将丰富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丰厚滋养;促进“大协同”,建设“大课堂”,汇聚“大师资”,搭建“大平台”,构建起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关键词 “大思政课”;社会大课堂;思政教育;多元协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明确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是办好思政课理念的再更新,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对“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深化“大思政课”的理论认识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体现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法,是问题意识的不断深化,需要结合学科发展、学生成长、现实需求来理清“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内核,明晰“大思政课”的形态特征,从而真正发挥“大思政课”的独特优势。
一是要弄清楚“大思政课”的出场逻辑,即为什么提出“大思政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把道理讲深,就是要讲清楚理论的精髓和要义,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把道理讲透,就是要把道理阐释与问题分析结合起来,回应学生思想困惑,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把道理讲活,就是要创新讲课形式,拓展讲课场景,让道理有人听、听得进、听得懂。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思政课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关键问题。“大思政课”是破解当前有的思政课道理讲不深入、透彻、鲜活的突出问题的有效路径。其一,“大思政课”强调抽象理论与具体现实的深度结合,大大缩减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感,避免了照本宣科读文件和干巴巴的说教,增强了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让学生更加深刻、更加透彻地理解理论、掌握理论、信服理论。其二,“大思政课”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观大局、察大势、议大事,讲授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直面现实问题,回应现实关切,讲透党的创新理论中的道理学理哲理,经得起深挖和追问。其三,“大思政课”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集合了全社会全领域的鲜活素材和生动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形式,拓展了教学空间,增强了理论教学的时代感与亲和力,激活了课堂生命力,有助于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中实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二是要弄清楚“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即“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是什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显然,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门办思政课,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核心旨归。思政课用科学理论培养人,思政小课堂具有系统准确讲授理论的优势,但如果脱离了社会现实就容易变成抽象的教条和空洞的说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社会大课堂更加直观鲜活,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但学生无法仅凭实践体验就能自发完成科学理论的自我建构,需要有系统全面的课堂讲授为基础理论支撑。“大思政课”以更加宏观的视野、开放的格局,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坚持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相结合,一方面,发挥思政小课堂系统全面深入讲授理论、观点、方法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分析问题、领悟道理,深刻感知理论的重要价值,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升理性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社会大课堂的多元资源和广袤场域拓展以及丰富思政小课堂,让学生带着对理论的粗浅认识开展实践探索,再带着理论映照下的实践心得完成对理论的深刻领会,在认识—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实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三是要弄清楚“大思政课”的形态特征,即“大思政课”大在什么方面的问题。“大思政课”是依托广阔社会空间,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开放式宏观课程形态。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视野格局、内容体系、活动场域、组织力量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拓展。在视野格局上,“大思政课”聚焦“大主题”,主动面向并积极展现大时代、大成就、大道理,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兼具政治性、思想性、价值性的时代大课、实践大课、理论大课,教育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内容体系上,“大思政课”打造“大体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行动纲领、科学体系等系统融汇于课程之中,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核心的课程群组和课程模块,同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专题课程、实践课程。在活动场域上,“大思政课”拓展“大阵地”,打破传统理论课堂的空间局限,将课程延伸到广袤的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使革命教育基地、文化展馆、工矿企业、田间地头、虚拟网络等都成为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空间,形成覆盖全域的思政课堂大阵地、大时空。在组织力量上,“大思政课”汇聚“大师资”,涵盖思政课教师、党政领导干部和优秀人物等,涉及人数多、范围广、队伍大,各支育人主体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大协作,凝聚强大育人合力。当然,强调“大思政课”之“大”的鲜明特点,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大思政课”无边界化,进行泛化解读。“大思政课”虽然突破了空间局限,但本质上仍然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范畴,不能盲目热捧社会大课堂从而贬低或弱化思政小课堂的重要作用,在关注“大思政课”之大的同时,必须坚持其思政课属性。
善用社会大课堂的丰富育人资源
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是“大思政课”的关键所在。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在提炼、转化和融合上下功夫,将丰富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丰厚滋养。
善用“大思政课”要善于提炼社会大课堂资源。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百余年的建党大业、七十多年的新中国建设、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生成了宏伟的时代资源、文化资源、制度资源、实践资源,为“大思政课”提供了丰沃的育人土壤,要深入挖掘和阐发社会大课堂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价值观念和育人因子。其一,要充分阐释时代资源富含的思想伟力。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蕴含着时代成就、时代经验、时代精神,这些都是最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讲好“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讲好中国发展的伟大实践,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教育引导学生把准时代脉搏,增强“四个自信”,勇担时代使命。其二,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思想富矿。要深入挖掘和阐发蕴含其中的思想智慧、价值理念,使之转化为学生价值塑造的丰富营养,积淀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其三,要发掘本土资源的育人价值。开发具有省域特征、校本特色、学情特点的更具亲和力、感染力的育人资源。例如,湖南大学连续26年坚持开设“移动”思政课堂,思政课教师带着学生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场馆、科技场馆、博物馆等进行实地教学。通过一次次亲历、一个个故事、一幅幅场景,让思政课变得有血肉、有温度、有力量,让学生爱听、受用、真信。
善用“大思政课”要善于转化社会大课堂资源。如何找准课程切入点、根据课程所需转化运用社会资源是“大思政课”的重点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问题是理论与现实的契合点,是连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桥梁,要善于以问题为枢纽转化育人资源、组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一是面向学生思想认识中的疑点、盲点和兴趣点转化资源素材。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实际,从“需求侧”入手,推动“供给侧”改革,主动关注、分析和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二是面向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转化资源素材。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统一要求,教学内容是思政课的纲,要围绕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难点来选取和组织资源素材,将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联、鲜活生动且具有较强解释力、富含教育价值的社会资源融入思政课中,以实践激活理论,把问题讲深讲透,让理论深入浅出,达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触类旁通的效果。三是面向社会和现实中的热点、焦点、关切点转化资源素材。通过历史与现实、中国与西方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世界和中国大势,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转化社会资源中,既要立足大视野、大格局、大实践,同时也要坚持小切口、实内容、准施策,要善用微叙事、微宣讲、微视频,切忌通篇宏观,泛泛而谈;学理分析要透彻深入,教学素材要真实可信,让学生可亲可感;要精准把握学生需要,精确甄别课程需要的社会元素,精妙处理社会素材。
善用“大思政课”要善于融合社会大课堂资源。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大思政课”作为思想大课、政治大课,首要任务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需要重点抓好理论教学。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抓手,将生动鲜活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引入思政课,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故事、讲案例、讲数据、讲史实等来讲好理论。还可以邀请党政干部、大国工匠、道德模范、行业翘楚等走进课堂,用现实事例、身边榜样增强思想引领,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例如,湖南大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论述,精选既有标志性又有全局性的系列专题,形成一套课程资源、教学范式,有机融入思政课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之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另一方面,积极开拓社会大课堂阵地,把思政课堂搬到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以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课堂,组织学生走入社会大天地,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创新“纪念馆里的思政课”“田间地头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所传授的理论知识、灌输的价值观念在实践中增进认知、提升认同,转化为行动能力和功夫本领,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构筑“大思政课”多元协同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一,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大协同”。“大思政课”是多方主体参与的社会大课,需要有效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一要强化校内组织领导。高校党委要担负起主体责任,抓住制约“大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举措,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校院联动、基层教学组织协同、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工作体系。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健全校领导带头“听、备、讲”的“全链条”抓思政课体系。二是要强化校内校外协同。地方党委及相关部门要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进行统筹部署,建立“大思政课”联席研究机制,在基地资源、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发挥地方党政负责同志到高校讲思政课的示范效果,实现倍增效应。三要强化工作责任和考核。将“大思政课”建设作为构建高校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向和评估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与“双一流”建设结合起来,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改革结合起来,纳入高校党建与教学评估体系,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切实通过制度推进“大思政”建设。
第二,丰富课程体系,建设“大课程”。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高质量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打造思政“金课”;要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要调动学校力量,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开设富有特色的校本思政课程,构建起“必修+选修”思政课程体系。例如,湖南大学充分利用岳麓书院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面向全省高校和大学生的“大思政”课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铸魂育人的“鲜活素材”,构建每日一批学生研学、每月一次专家会讲、每年一次领导授课的“大思政课”体系,让学生实景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切实做到“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
第三,加强队伍建设,汇聚“大师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要充分发挥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和社会力量的优势,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专职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承担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运用社会资源充实教学内容,用鲜活实践、生动现实和感人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这需要专职思政课教师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夯实理论功底,关注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实际,从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拓宽视野。兼职思政课教师是社会大课堂丰富育人资源的承载者、最佳讲述者。要建立健全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和兼职教师制度,聘请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各行各业先进模范、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邀请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先进代表、红色基地讲解员等代表性人物经常性入校参与思政课教学。要加强专职教师和兼职队伍的协作,完善集体备课机制,吸纳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设计、教案编写、课件开发、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组成协同育人联合体。
第四,汇聚特色资源,搭建“大平台”。平台建设涵盖“大思政课”所涉及的课程建设、实践组织、资源聚合等各个方面,是思政育人元素的有效整合和拓展延伸。一是构建多维立体的实践平台。教育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利用现有基地和场馆分专题设立了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做好现有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利用,搭建起课程匹配度高、教学效果好的特色实践教学工作体系,主动开发现场教学专题,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二是搭建务实高效的协作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搭建和用好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大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等教研系统,大力推动教学案例库、教学重难点问题库、教学素材库、在线示范课程库建设,持续推出优秀的示范金课、教学案例、教学素材、问题解析、参考文献、图片视频等,实现各类特色资源优势的共建共享、系统集成、有效利用、全面覆盖。三是打造师资队伍综合能力提升平台。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围绕“大思政课”建设开展系列专题培训,拓展思政课教师实践研学基地,组织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国情考察和到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蹲点调研。
[本文为2022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全育人’改革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A02)的研究成果]
信息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