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的长沙市杜甫江阁。 (资料照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杨雅雯
作为城市的标签和象征、城市文化的“文眼”,文化地标成为很多城市构筑文化空间、树立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的不二选择。新时代,必须以高质量的文化地标建设繁荣发展城市文化,用文化地标传承历史、串联城市文脉、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地标之所以称之为“地标”,除了规模宏大、景象壮观,更多的在于其承民所望、想民所想、为民所用。但是,当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文化地标滥建现象。有些地方一味求新求奇,不仅没能推动城市发展和文化建构,反而破坏了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有些地方过分着眼于眼球效应,忽略了实用性,使得城市人文气质华而不实,浪费了资金,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打造“文化地标”,要从城市发展沿革出发,综合考虑当下城市发展需要、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让文化地标高质量地融入城市、融入市民生活,完成繁荣发展城市文化的使命。
保护开发老地标,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市“肌体”里,沉淀为特有的记忆和标识。城市中那些历经岁月流转被保留下来的历史街区和古建筑等就是很好的例证,它们是承载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老地标的保护开发需坚持“全生命周期”理念,将老地标保护与城市更新、旧区改造、商业开发等工作统筹考虑,让历史文化内涵延伸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在老地标开发中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在历史文脉、形态结构、地域文化传统中寻找独特性,探索可持续的保护开发模式,让文化老地标“有景更有魂”。
设计打造新地标,展现城市时代风貌。与老地标相比,新文化地标更多是展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代表性建筑,是城市的公众标识。湘江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塑像激发的跨越时空的信仰追求、广州越秀公园五羊石像表征的改革开放欣欣向荣,都反映了城市最希望展示出的、被人们记住的特点。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音乐厅、大剧院、运动场等不同类型的新文化地标,不仅要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还应是一个多元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平台。因此,它的设计打造应当结合城市发展的生态要求,按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而定。在建设中,秉持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原则,力求提供更为多元的公共文化供给,为城市创造更具竞争力的文旅产业打下基础。
融合新老地标,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新老文化地标相互之间有着天然的物理空间联系,更重要的是有内在的历史文化联系,这为它们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融合新老地标,要从城市特点出发,找准定位、创新保护开发理念,设计策划文化主题活动,将新老文化地标有机嵌入到不同类型的活动项目中。通过场景化建设、时尚化设计、创意化开发、数字化推广,老地标能够给人带来复合型的城市文化体验。通过展示文化传承创新,在新地标中保持城市文脉多元复合。北京中轴线西侧的北京坊,既像商业区,又像文保区,同时还有几分新型社区的味道。街区里中西合璧的民国风建筑与当代先锋设计理念建筑并存,楼与楼之间还刻意保留了蜿蜒曲折的胡同肌理。二者有机融合,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影响力。
文化地标建设是为城市发展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既要看当下,又要利长远。因此,在进行文化地标建设时,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严格科学论证、民主决策、依法办事。
【作者系湖南大学博士生,湖南大学轨道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社科联项目“‘全媒体+场景’视域下地铁公益文化建设研究——以长沙为例”(XSP2023WXC035)阶段性研究成果】
信息来源:《湖南日报》2024年3月7日 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