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任之 向志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数字乡村建设可为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促进乡村文化样态和文化产业等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善用数字技术,为构建湖南乡村文化发展新格局赋能。
运用数字技术打造乡村网络文化新环境
数字时代背景下,应通过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弥合文化资源领域的城乡“数字鸿沟”。
增加“三农”题材优秀网络视听节目供给。合理运用多元化传播主体,加强湖南本地优秀乡村振兴题材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比如《日出乡村大地》《新春走基层·新山乡巨变》等优秀电视节目可入驻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同时鼓励个人进行视频引用、视频切片等二次创作,实现“传播来源真实可靠、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传播效果卓有成效”。
加快乡村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基于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推进乡村智慧图书馆建设,增加电子图书借阅机、触摸屏读报机等硬件设施数量,加大互联网、AI智能、大数据处理等数字技术应用。同时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增进乡村智慧图书馆资源结构多样性,努力提高乡村阅读数字化服务水平。
持续开展“清朗”“净网”等专项行动。随着湖南乡村5G网络与千兆光网建设协同推进,应加快构建数字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数字化标准工作指南,提升乡村互联网治理水平;成立APP、网站平台与小程序专项治理工作组,对于违反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法律法规者,可依法施以约谈、限期整改、下架下线、行政处罚等处理,以打造科学、高效、有序的管网治网格局,为湖南乡村地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文化文物新表达
据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相关数据显示,湖南数字乡村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七。基于此,我省应继续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文物资源的挖掘、保护与传承。
持续推进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高效搭建线上VR博物馆的展厅与展会,通过多媒体视频、虚拟现实可视化、三维实景模型等展现形式,保护并传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让湖南乡村的历史肌理、空间尺度、图文资料、景观环境得到更好的传播。
积极实施“云上民族村寨”工程。在实施“云上民族村寨”过程中,由于传统村落位置分散、人工采集数据工作量大,可广泛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勘探机器人等技术及设备,以提高村落数据采集精度与效率。
加快建设乡村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当前我省乡村文物资源数字化成果大多分散存储,存在资源整合不足、传播范围狭窄等问题,应通过深化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采用,以实现对全省各地乡村文物资源的便捷浏览、调配与传播。
记录并传播优秀非遗文化。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迭代为优秀非遗文化的记录与传播带来了大好机遇。对于非遗文化数字化,可采取线下实采录制、线上直播推送方式,依托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通过“视、听、触”多样化形式,让更多受众深入了解湖南乡村独特的非遗文化。
运用数字技术培育乡村区域文化新产业
以文塑企,以文兴业。数字技术能极大拓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积极培育发展乡村区域文化新产业有助于推进共同富裕。
实现乡村数字文化与经营活动的结合。相比传统电子商务,基于数字内容的网络经营更能够获得大众关注。应借助数字技术,将湖南各地乡村的美丽田野风光、淳厚乡邻文化、日新月异的农业生产等转化为动态的文本和信息流,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跨媒介、立体化传播,形成数字文化与经营活动相结合的乡村经济增长模式。
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数字产品。依托游戏、影视、动漫、虚拟现实等载体,打造具有湖南民俗风尚、乡村区域文化特色的数字产品,充分发挥数字文化产业的展现力和创新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文旅融合发展给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实践形式。我省可参考云南省和腾讯公司联合发起的“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积极推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文旅发展模式,延长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信息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