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发展研究湖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不负总书记殷切期望 写好新时代岳麓书院大文章

日期:2021-03-18

宁心

2020年9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这在湖南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总书记考察湖南期间,专程来到岳麓书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岳麓书院定性、定位、定向,这在岳麓书院发展史上、湖湘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要学深悟透,切实将总书记对岳麓书院的重要讲话指示要求落到实处。


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岳麓书院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从世界看湖南,湖湘大地是万年之风、千年之雅、百年之颂的荟萃之地。说万年之风,是指湖南取天地之精华,集自然之灵秀,风光壮美多娇,“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就是对湖南之美的赞颂;说千年之雅,是指伴随儒家文化重心南移,湖湘大地自觉担当起传承和光大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千余年来弦歌不断,始终保持着文化重镇的地位和其命维新的气象;说百年之颂,是指建党百年来,湖南走出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发生了秋收起义、湘南暴动、通道转兵等重大历史事件,谱写了“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慷慨壮歌,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英雄奇观,湘资沅澧每一条江、每一条河都可谓是群星闪耀的灿烂“星河”。

从湖南看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就是一个精华版的“风雅颂”。岳麓书院那些经典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不就是向世人表明书院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色吗?“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不就是向世人表明书院深厚的文化源流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不就是向世人表明书院壮观的人才景观吗?“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不就是向世人表明书院豪迈的文化自信吗?等等。可以说,大至书院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小至书院的一墙一瓦、一草一树,都有它的历史意味和文化意味,都有它的时代价值和文化使命。这就是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精神圣殿的独到之处和魅力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考察湖南时就曾指出:“作为湖南大学前身的岳麓书院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之才。”总书记2020年考察湖南时,与岳麓书院直接相关的讲话就有三次:其一,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讲到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讲到了“实事求是”的最早文献来源,讲到了岳麓书院悬挂的“实事求是”匾额,讲到了毛泽东主席与实事求是,等等。讲了这些之后,总书记提出了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重要命题和论断。其二,在书院与上思政课的师生互动交流时,总书记讲到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本土化,讲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主要是指其立场观点方法,讲到了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根本在于文化自信,讲到了共产主义、小康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并用“伏特加”和“二锅头”的形象比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的重要性,阐明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深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沃土。讲了这些之后,总书记说,“我相信实事求是就来自这里”。其三,在走出书院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时,总书记讲,对岳麓书院一直心怀牵挂,对岳麓书院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影响很有感触。在这次即兴讲话中,总书记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

为做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集中宣讲工作,省委对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从体系上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概括,也就是“十二个深刻把握”。在这“十二个深刻把握”中,有三个“深刻把握”与岳麓书院紧密相关,这就是深刻把握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有独钟、深刻把握总书记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重要论断、深刻把握总书记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新时代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岳麓书院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阐明了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培养时代新人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等重大关系,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时代观、文化观、实践观和人才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就岳麓书院而言,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重要论述,把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提升到新高度。总书记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全新解读,把岳麓书院的历史文脉推进到新时代。一个“新高度”、一个“新时代”,赋予了岳麓书院新时代的新使命,这也对我们跳出岳麓书院看岳麓书院,写好新时代岳麓书院这篇大文章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的也是湖湘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上的历史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贯通中的历史价值。

就理论创新而言,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重要论述,对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对做好新时代党的思想理论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和启示我们,让党的理论之树长青,就要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坚定不移扎根中国大地和文化沃土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是贯穿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一条红线。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总书记关于岳麓书院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的重要论述,内涵十分丰富,用意十分深刻,指向十分明确,我们要立足在新时代把党的实事求是优良作风进一步发扬光大的高度,立足新时代坚持和践行什么样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怎样坚持和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高度,做到自觉学习、深入领会。


深刻把握实事求是的新时代意蕴和要求

“实事求是”从汉代的一个经学和考据学命题,经过毛泽东创造性的哲学诠释,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这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也是一次非同凡响、影响深远的思想跃迁。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句话是我们把握实事求是精神实质的一个基本遵循,同时我们也要结合新时代新要求不断深化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和把握。

第一,实事求是是对坚定信念的永恒性执守。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首先是思想认识的问题,是信仰与信念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革命年代,面对“红旗还能打多久”的悲观情绪,毛泽东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学论断。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彻底批驳“亡国论”“速胜论”,毛泽东写就了对时局产生重大影响的《论持久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风云变幻、风波迭起,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强调“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实事求是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后,面对重大挫折和曲折,为什么我们党总能做到志不改、道不变、心不移?这是因为我们党不仅看到了一时、一事,更把握了大道、大势,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社会主义是光明大道。在新时代,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二,实事求是是对事物规律的根本性把握。事物的规律往往隐藏于事物的表象之下,而事物真实而完整的面貌往往不会自动展现,唯一的办法就是“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主要是从这个角度讲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就在于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我们党自建立之日起,就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矢志不渝认识、把握和运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客观规律,走出了一条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道路。历史表明,按规律办事,我们党就能取得胜利并不断走向更大的胜利;不按规律办事或对规律茫然不知,我们党就会犯错误、受挫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治理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构建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中国之问”“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不仅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深化了我们党对国家治理规律、民族复兴规律等重要规律的认识。在新时代,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我们既要立足“三大规律”,又要到更广阔的规律海洋里游泳,做到“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使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三,实事求是是关联万物的系统性联系。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列宁说过:“如果从事物的全部总和,从事物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事物的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掌握事实,那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甚至连儿戏也不如。”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我们党来说,最为重要的“联系”,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总书记在岳麓书院提到了“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这“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所以会走进历史的死胡同,根本在于食洋不化。而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这些光辉著作,无不系统地联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将系统观念上升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之一,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党运用系统联系的观点研究治国理政重大问题的理论自觉。在新时代,只有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实际,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长的实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实际,才能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第四,实事求是是因时因势的总体性判断。实事求是的“实事”,不仅具有整体性,也具有历史性。事也,乃时也、势也,而事、时、势三者在“是”这一客观规律的支配下,在“实”这一工作作风和方法的影响下,又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做到“因时而实,因势而是”。历史上,我们在这方面是吃过亏的。为什么持续百年的“康乾盛世”会成为“落日的辉煌”?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清王朝恪守成宪、不思进取,对正在发生的世界变局,或是一无所知,或是被动接受,中华民族的国运就这样被大变局裹挟着往下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我们对时与势的把握,在主动性、敏锐性、精准性、战略性方面大大增强,格局和结局就完全不一样。今天,中华民族已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当前,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时与势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两个大局”,总书记不断告诫全党“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一再强调“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不能身子进入了新时代,脑袋还停留在过去时”,不能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这里面都体现了总书记对时与势的深刻考量,对实事求是地把握好时与势的鲜明要求。

第五,实事求是是凝聚共识的科学性选择。回望走过的路,我们党之所以能从胜利走向胜利,至关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选择了正确的理论、正确的道路、正确的战略、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在一些重要的历史关口,不仅是科学的选择,往往还是战略的抉择。遵义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些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就是科学选择和战略抉择的统一。而做到这些,离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广泛的共识凝聚是不可能的。选择正确加上万众一心,对我们党而言就是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为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总书记在湖南主持召开的基层代表座谈会就邀请了快递小哥、卡车司机、种粮大户、餐馆店主等群众代表,而且总书记跟每一位发言代表都进行了深入的亲切的交流互动。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专门讲到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光辉篇章。从90多年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到新时代的基层代表座谈会,这是跨越历史的伟大回响。这一伟大回响,将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凝聚共识、科学决策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进一步赓续传承、发扬光大。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在湖南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的深刻用意,领会总书记考察湖南突出强调实事求是的深刻用意。

第六,实事求是是知行合一的现实性行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作了科学的经典的概括。其中,“科学的理论”,重点强调的是知,即对事物的本质、规律、逻辑的真理性认识,使主观世界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理论”,重点强调的是行,即通过实践,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特别是对于“行”,马克思主义始终给予格外强调和关注,《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就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意义上讲,只有通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地循环反复,才能不断地做到实事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强调知行合一的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强调“知行合一”“久久为功”。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总书记关于知行合一的重要论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如果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看作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闭环结构,那么“知行合一”则构成其落脚点。

第七,实事求是是守正创新的创造性实践。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到了实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和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变化了的时间和地点也能够适用。《大学》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部百年党史,就是沿着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前进方向,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创新创造史。没有这种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创造,我们党可以在一时一地做到实事求是,但难以也不可能永远做到实事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守正创新,这不仅是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更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特征。守正创新的“正”,就是道正、神正、心正、气正、身正,做到道不偏、神不乱、心不歪、气不短、身不斜。守正创新的“新”,就是布新、纳新、革新、鼎新、出新,做到闯出新路子、体现新作为、彰显新气象、谱写新篇章、创造新奇迹、开辟新境界。对于“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的中国共产党,“守正”与“创新”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其一、缺其一、废其一。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大逻辑。


写好新时代岳麓书院这篇大文章

岳麓书院自古就是读文章、学文章、写文章、出文章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岳麓书院的重要论述,把岳麓书院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历史高度和时代高度,新时代的岳麓书院本身就是一篇需要如椽巨笔书写的大文章。这篇大文章怎么写,写什么,写到哪里去,就不仅仅是岳麓书院的事、湖南大学的事,而是需要在更宽视野下、更广领域中完成的事。

写好红色文章。“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这个重要论断,赋予岳麓书院十分重大和特殊的新时代使命任务,最为重要的是,不能再把岳麓书院仅仅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单纯的旅游景点来看待,而要把岳麓书院的红色品牌打造和红色基因传承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和更突出的战略位置。要通过岳麓书院悬挂的“实事求是”匾额,通过“岳麓书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专题陈列”等多种方式和载体,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岳麓书院的渊源讲清楚讲生动,把一代代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讲清楚讲深刻,把青年毛泽东在岳麓书院“恰同学少年”的故事讲清楚讲鲜活,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岳麓书院的情有独钟和深刻论述讲清楚讲透彻,把实事求是的新时代意蕴和要求讲清楚讲全面,真正把岳麓书院打造成新时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传承地、弘扬地、实践地,让岳麓书院的红色基因人人皆知,让岳麓书院的红色招牌熠熠生辉。

写好古色文章。把书院打造成学科融合发展的高地。发挥哲学、历史学融合发展的优势,在经学史、理学史、书院史等方面继续深耕细作,通过学科融合、集成创新,推动优势学科“高处再攀高”。把书院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相结合,聚焦重大问题,推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后浪潮涌的社科理论队伍中,让“湘军崛起”和“惟楚有材”成为新的景观。当前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切实为中心工作当好“思想的坦克”。把书院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试验田。着眼“文化+”,让岳麓山牵手马栏山,让收藏在书院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岳麓书院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网红打卡点。把书院打造成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以岳麓书院为重要支点,积极在外宣工作中布局、落子,充分发挥岳麓书院在提升湖湘文化美誉度、中华文化影响力上的重要作用。

写好绿色文章。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岳麓山的自然生态,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树、一墙一瓦。只有这样,岳麓书院的历史文脉才能永续流淌。岳麓书院是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灵魂所在,只有写好了绿色这篇文章,文旅融合才会有更大的文章可做、更好的文章可写。务必拿出绣花功夫,精细到一楼一阁、一草一树,让人们在绿色生态里享受文化大餐,享受“诗意栖居”,享受“诗和远方”。让岳麓书院的“红色、古色、绿色”三色辉映、蔚为大观,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文化使命,也是一代代湖湘儿女的重要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从“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一路走来,既宣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决心,又释放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大力弘扬实事求是优良作风的鲜明信号。我们要深刻领会、自觉贯彻,按照总书记殷切期望,进一步将新时代岳麓书院这篇大文章书写好,进一步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践行好,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智慧和力量!

信息来源:新湘评论